反對傳統的灌輸和機械訓練、強調從實踐中學習的教育主張
優瑞英語屬于北京優瑞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優瑞英語的教育思想源自美國現代教育之父約翰?杜威,以“進步教育”取代傳統教育。表現個性,培養個性。將教育同現實需要相適應,讓學生熟悉變動中的世界,從經驗中學習,從做中學,從動中學。優瑞教育同時秉持東方教育中嚴格、扎實、一絲不茍的優秀傳統,作為彌補西方精英教育中基礎缺失的一劑良藥。
優瑞英語開創了以探索為主的教育模式——以孩子為中心,從活動中來,從實踐中來。在課堂探索和學習英語語言規律,走出教室用英語思維了解并感受身邊的世界。
優瑞英語基于開發兒童的語言本能,在科學技術、自然環境、藝術發展和人類社會等實踐課程的基礎上,鼓勵孩子不斷進行科學探索。優瑞精英學員在經受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挑戰之后,將具備較好的英語語言基礎,并且打破固有的傳統思維模式,成長為較好地融合東、西方思維特點的新一代少年的思維體系,并且兼顧了中國人的勤奮和西方靈活求變特點的學習能力。
美國最有聲望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和心理學家
杜威的教育思想曾對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教育界、思想界產生過重大影響。民國時期一些重要人物如胡適、陶行知、郭秉文、張伯苓、蔣夢麟等均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都是杜威的學生和追隨者。他反對傳統的灌輸和機械訓練、強調從實踐中學習的教育主張,蔡元培、晏陽初等也都受到其教育思想的影響,并成為“新教育”改革的推動者。
五四運動前后,以胡適、陶行知、蔣夢麟為代表的江蘇省教育會、北京大學和北京大學知行會等五個團體,力邀杜威先生來華講學,促進了實用主義哲學和“新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為此,胡適先生還寫了一篇《杜威先生在中國》的短文,刊登在《東方雜志》和《民國日報?覺悟》上,文中說到:“自從中國與西洋文化接觸以來,沒有一個外國學者在中國思想界的影響有杜威先生這樣大的?!?
杜威早期主要致力于心理學研究,并于1886年出版了第一本美國心理學教科書,很受歡迎。1904年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執教,其間他將心理學理論應用到教育和哲學方面,并取得巨大成就。他的思想,不僅形成了美國繼實用主義之后而起的實驗主義哲學體系,而且他本人更是影響到“新教育”的一位教育哲學家。他耗其畢生精力全從事研究、著作和教學,其授業學生遍布世界各地,故其影響是他人所不能匹敵的。
杜威批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反對灌輸和機械訓練的教育方法,主張從實踐中學習。1896年他創立一所實驗中學,作為他教育理論的實驗基地,并就教育本質提出了他的基本觀點——“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其教育理論強調個性發展、對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過實驗獲得知識,對美國教育改革影響很大。
在美國近代的教育思想家、實用主義哲學家中,恐怕沒有一個人能夠比得上杜威對美國乃至世界教育思想與實施的影響深遠、貢獻巨大。
教育本質論: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 | 教學方法論:從做中學,思維與教學
杜威認為,教育就是兒童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他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教育就是要給兒童提供保證充分“生長”的條件,而不是灌輸,更不是強迫,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他認為兒童具有四種本能及其相應的活動,即:社交(語言)、制作、藝術和探索。在這四種本能中“制作”與“探索”尤為重要。因此,“在做中學”是符合人類的本能要求的。
杜威認為人們在社會中參加真實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長和改造經驗的正當途徑。 所以教師要把教授知識的課堂變成兒童活動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自愿地投入活動,從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養成品德和獲得知識,實現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
“從做中學”是杜威全部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杜威在自己的哲學、教育學理論闡述中雖然也使用了“活動”、“實踐”等字眼,但在實質上,他所理解的“實踐”只是“做”,而他把“做”看成是人的本能活動。他認為人有四種本能:制作、交際、表現和探索。在這四種本能中,制作與探索尤為突出。因此,“從做中學”是符合人的本能要求的。杜威尖銳地批判了僵化的形式主義教育。他認為這種教育是“經院”式的,是死知識的灌輸。兒童只是被動地接受一知半解和生吞活剝的東西,以至“學習”變成了令人厭煩的同義詞,一堂課等于一次苦役。他批判了傳統教育的“三中心”的教學,即僅僅以書本的知識、課堂上的講授和教師主導作用為教學的中心,而把真正的“中心”——兒童拋在了一邊。
杜威認為教學的主要目的就訓練兒童的嚴正的、持久的、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教學是達到這一目的的主要途徑。思維五步法:疑難情境(暗示),確定疑難究竟在何處(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假設)、推斷每個步驟蘊涵的結果(推理),進行實驗證實、駁斥或者改正這個假設(驗證)。
但他是“兒童中心”思想的擁護者
其最典型的一段話是:“教育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這是一種革命,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一樣的那種革命。在這里,兒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圍繞他們而組織起來?!?/p>
教師如果采取對兒童予以放任的態度,實際上就是放棄他們的指導責任
在杜威看來,要么從外面強加于兒童,要么讓兒童完全放任自流,兩者從根本上都是錯誤的. 由于教育的過程就是兒童與教師共同參與的過程,是他們雙方真正合作的過程。